电线电缆职业里的志士仁人在不断地呼吁企业应理性竞争,职业应整合整顿,但都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我认为,在讨论职业怎样开展之前,应当先摸清职业家底,获得 手资料,否则谈及职业问题也是隔靴搔痒,讨论职业开展也是方向不明,以致使本该落地有声的辅导性话语不够力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电线电缆职业规模迅速扩展,据说已成为世界第二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对全国电线电缆职业的家底一清二楚,各省市乃至全国有多少个电线电缆厂以及它们的状况怎样了如指掌。
由于那时候是计划经济年代,政府有准确的统计数据。
而近30多年来,各地纷繁建立电线电缆工厂,并且建立的和关闭的层出不穷,根本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
于是,人们就想当然大约摸说出一个全国电线电缆企业数模来,例如:2007年的是4700多家,2008年的是5000多家,2009年的是7500多家,2010年的数据更可观,有人说是10000多家。
至于这些数据是怎样来的,恐怕谁也说不准。
一个如此庞大的工业,如果连自己准确的家底都不清楚,就在那里大谈职业怎样开展,其结果不是误导,就是无的放矢。
众所周知,电线电缆职业的产品五花八门。
如果把各种大大小小的电线电缆厂大约摸的企业总数拿来规划这个职业的开展,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呼吁约束低压电力电缆出产,10年代呼吁约束中压
裁线机交联电缆出产,2010年至今除了约束中低压电力电缆之外,又开端呼吁约束高压和超高压电力电缆出产了。
据说,他们呼吁的依据是职业的出产能力数据和市场需求的数据。
对于全职业的出产能力,又有谁能说得清每种产品的确切数字呢?全国到底有多少个工厂可制造中压交联电缆,总共有多少条中压电缆CCV出产线,总共有多少座VCV立塔、高压VCV出产线和高压CCV出产线?会议报告里和各种媒体资料上,都说是"大约"的数字。
这些"大约"的数据,能作为辅导职业开展或整合的依据么?就中压交联电缆出产能力而言,2007年评审国家先进产品时发生的出产线条数和产能数据极端夸大的数据游戏,不仅激怒了国家质检管理部门,并且至今在职业内传为笑料和令人茫然。
对于产品的市场需求,据说现有数据的主要来源是各地电力公司的电力系统包括城乡电网改造用的中高压电缆招标采购数量,而忽视了遍布全国各地城乡的各种民用基建工程和工矿企业建设与改造的电缆用量。
后者的用量可能比前者还多,怎能只凭电力部门的需求量来定乾坤。
当然,不论是产能还是市场用量,看起来都是很难统计准确的数字,但其实也并不是完全做不到,能有90%以上的准确度已经不错。
建议职业归口单位组织进行一次多方面的职业摸底查询。
查询的方式、内容、实施办法和数据统计能够是:查询方式:由职业归口单位牵头,并以国家某厉害机构的名义正式发文,组织各省电线电缆职业协会实施。
省级职业协会要为职业做点实事,不能只收会费、养活几个人和招集会员单位远道而来开一次夸夸其谈、毫无作用的会、发几个公司的产品样本和几张不咸不淡的资料就算了事。
省级职业协会也能够再组织下面各县市的职业协会(如果有的话)进行协助。
查询内容:目前呼声很高、当务之急的查询内容,是全国和各省的电线电缆企业总数以及中高压电力电缆的基本情况,例如:至今(能够规定一个期限)中压交联电缆出产厂家数目和出产线数目,高压和超高压交联电缆出产厂家数目、VCV立塔数目、高压和超高压VCV出产线和CCV出产线数目,以及以上各类电力电缆的年产能、销售量和销售额。
有可能的话,也附带查询统计低压电力电缆的基本情况。
其他产品诸如建筑电线、架空导线、控制电缆、漆包线、铜通信电缆、光缆、海底电缆和门类繁复的特种电缆查询,很好都能包括在内,视查询表的设计而定。
实施办法:能够参照过去采用的职业走访方法。
走访人员能够是省职业协会的办事人员,也能够由省职业协会组织几个企业派人参加,费用由会费支付或者由企业资助。
电线电缆厂数目少的地区,能够直接去工厂查询;电线电缆厂多的地区,例如江苏、安徽、河北和广东等省,也能够与当地工商部门、乡镇企业局以及职业协会联合进行。
数据统计:由职业归口单位制定统一的查询表格并发至各省电线电缆职业协会。
各省职业协会查询结束之后,要写出数据详尽的查询报告上报给职业归口单位,并分发至本省会员单位参阅。
职业归口单位再依据各省来的查询资料,按产品类别汇总出查询报告,按产品类别提出产品开展意见,不该泛泛而谈职业状况,要有板有眼,有的放矢。
查询报告既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也要发至全职业,由于这是全职业的劳动成果。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即要高瞻远瞩通观国家经济建设开展全局,也要立足本职业的实践状况。
不准确地掌握全职业的家底,很难制定出符合实践的、让绝大多数企业感兴趣的以及对全职业有辅导性的规划。
而职业的实践状况则来自于脚踏实地的查询剖析。
只有自下而上来的查询数据才是真实的、有遍及辅导意义和参阅价值的资料,而不是只依据几百家企业的上报资料拍脑袋凑出来的、既无代表性、也无遍及辅导性的数字游戏。